现在,很多新闻让做新闻的人都看不懂。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从事发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白酒企业、行业协会和所谓的“爆料人”吵成一团,互相指责对方是黑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等等,但由于没有白酒的国家标准,也没有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公众越来越糊涂。50度酒鬼酒已经被查出塑化剂dbp超标3倍,之后中枪的茅台、五粮液竭力自证清白,公众却不买账,白酒到底有没有问题?正在制定的白酒国标能改变什么吗?本周《新闻周刊》关注,辩不清、看不懂的塑化剂。
说起席卷白酒行业的这场塑化剂风波,其实缘自于11月19日,根据当时的一篇媒体报道,在送检的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mg/kg。而根据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也就是说酒鬼酒DBP超标260%。对此,中国酒业协会做出解释,由于塑化剂更易溶解于酒精,因此在现代工业中,不可能完全避免。
比如说输送管道的水,用的管儿可能是塑料管,特别是PVC的,或者是酒在发酵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容器,都有可能接触到塑料。
来自于个人送检并且出自于香港检测机构的这份报告,毫无悬念地把茅台拖进了风波之中。报告显示,送检的茅台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含量为3.3mg/L,按密度换算后为3.6mg//kg,超过卫生部规定的1.5mg/kg的标准。但第二天,茅台就发布公告,并一次性出具三份检测报告,宣布自送产品至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三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紧接着,茅台又在12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通过正式而又权威的渠道来抵御塑化剂风波。
我们现在社会公众里的认识,被一些白酒里面,宣传塑化剂的做法所误导,认为你这个酒当中检测出了塑化剂,就一定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是非常遗憾的错误概念。
马勇的言论,再加上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在发布会上提出“人类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强大”的理论,迅速成为公众抨击的目标。12月14日,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又发布微博,称其送检的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等11款酒品种均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茅台汉酱51度白酒DBP含量高达6.370mg/L,超标21倍。
企业说企业的话,行业协会说行业协会的话,甚至专家学者说专家学者的话,公众我认为整体上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他辨别不清楚。这对我们白酒这个行业的损伤也是非常大的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风波涉及茅台、五粮液、酒鬼、洋河等知名企业,送检身份包括个人、投资机构、媒体以及官方抽检和厂家送检,而有据可查的检验报告近50份,检测单位有国家级省级的权威检测机构,也有“某分析检验中心”这样的名号。最终得出的检验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从最高的超标21倍到含量为零。一个本该是公正、科学、严谨的检测过程,似乎成了一场雾里看花的荒诞剧目。而在消费者层面,恐怕敬而远之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家白酒旗舰店,销售人员说,去年前十个月白酒销售额800万左右,今年只有500万,利润更是大幅缩水。
12月18日本周二,茅台和五粮液在同一天,分别在山东和四川召开了本年度的经销商大会。年会上,茅台酒董事长袁仁国的两个要求被外界议论甚广,一是扛住价格,要求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瓶。甚至放出狠话,“谁低价卖酒取缔谁,毫不含糊。”而另一个“经销商每天都要发微博,反击攻击茅台声音”的要求,就不得不让人感叹,要靠打嘴仗来维护自己利益的茅台,或许就是已经无力摆脱塑化剂风波的一个行业缩影。
塑化剂事件突如其来的曝光,缘于某网站送检酒鬼酒结果发现其塑化剂含量大幅超标。消息公布后,对资本市场上的白酒板块打击巨大,酒鬼酒本身连续4个跌停板,上市酒业公司市值蒸发千亿元。双节将至,白酒市场本该迎来销售高峰,如今也略显寒冷。酒业老总们都以受害者自居,称有人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夸大事实,暗箱操作。这是一场做空白酒板块的阴谋吗?为什么在面对塑化剂时,白酒企业能如此底气十足?
记者:李耳在吗?##21世纪网工作人员:不在。##记者:李耳是他本名吗?##21世纪网工作人员:你下午再打过来吧,现在我不能回答你。
解说:记者寻找的李耳,是21世纪网的记者,第一个发布“白酒含有塑化剂”这一爆炸性新闻的人。在他发表的文章中,不禁爆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更令人震惊的是,文章同时还指出,“不排除在国内生产的其他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中也含塑化剂的可能。”文章发表后很多媒体记者试图联系李耳,但直到目前事发一个月后,还没有任何人和他本人联系上。
解说:就在李耳发布这篇报道的当天,两市白酒总市值就蒸发了328亿。身陷漩涡的酒鬼酒不得不紧急停牌,但复牌后又连续四个跌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酒鬼酒股价惨遭腰斩。随后12月9日晚,茅台也卷入其中,网友“水晶皇”发布的一篇博客,让茅台一天就蒸发了100亿。
华龙证券无锡营业部 高级投资顾问 鲁剑峰:茅台作为酒类当中的领头羊或者领军企业,那么你这个公司是受全国人民瞩目的公司,如果也爆出塑化剂,那么短期对白酒类版块是个雷。
解说:网友“水晶皇”扔出的这颗“雷”引爆了酒类市场。随后雪球网认证为“中能兴业”的用户又发布微博称,他们送检的11款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均超标。至此,包括茅台、五粮液、酒鬼酒以及洋河等中国知名白酒悉数卷入塑化剂风波,一个月时间,整个白酒板块市值损失超过1000亿。有人形容,塑化剂就好像一口“铡刀”悬在白酒企业的头上。
袁仁国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有人想利用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关切的心理,把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放大为食品安全问题,制造公众恐慌,打击中国白酒行业,损害投资者利益,从中渔利。
解说:在茅台酒厂的媒体见面会上,董事长袁仁国态度坚决、强势,似乎发生的一切真的只因为有人在制造阴谋做空股市。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袁仁国所说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又到底是什么“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被放大,为何会打击中国的白酒行业?难道我们不该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最应该被放大的第一位来考量?21世纪网发表评论辩解“其实,哪有什么阴谋?”,网友“水晶皇”也表示只是为了股民的利益调查真相,“中能兴业”虽然也明确表示自己不持有酒类的基金和股票,但公司的投资背景,就足以让大家质疑其动机。而且直到目前,没有任何人能与当事方取得联系。更让大家有理由相信这里可能有问题。所以在茅台酒厂的媒体见面会上,看到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坚决、强势的态度,更让我们觉得发生的一切真的只因为有人在制造阴谋做空股市。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茅台董事长所说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又到底是什么“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被放大,为何会打击中国的白酒行业?难道我们不该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最应该被放大的第一位来考量?
袁仁国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这里我想说,对这个叫“水晶皇”这个笔名的人,我首先要感谢他,为什么呢?是他给我们中国白酒行业提了个醒,而且使我们白酒行业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我要感谢他。
解说:也许是赌气、也许是讽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李耳”、“水晶皇”、“中能兴业”,虽然被诟病发布的消息当中,“检测机构被遮盖、真实身份无人知晓。”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人能与当事方取得联系。但为什么他们就能够让拥有几千亿资产的上市企业、几千年传承的民族品牌瞬间损失惨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不管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至少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酒里头确实含有塑化剂,这个有就为我们的资本市场做空上市公司股价提供了空隙,就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能简单的说,爆料者不该爆,而是说我们应该改进酒本身。
解说:其实早在一年前,台湾塑化剂问题爆发后,大陆的白酒行业就曾被披露出存在塑化剂问题,但却没有任何机构向公众明确交代。所以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企业说辞的可信度。而在“水晶皇”发布的消息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2012年11月22日 “酒鬼酒”爆出塑化剂超标后,当天就停牌了,于是几乎所有的白酒都巨量下跌。令股东的账面平白受损,茅台却没有出来交待。”
为证明清白,茅台日前安排媒体机构以及消费者实地探访位于贵州茅台镇的茅台生产线
解说:在“水晶皇”向茅台发难之后,倒逼之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来自茅台不一样的行动和态度。事实上,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提出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就像有一个不断挑刺的人存在,你才能够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制约不法或不良的行为发生。
事情已经发生一个月了,按说这样一个公共事件,即使不水落石出,至少也应该是奔着水落石出的方向去,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事情发展越来越混乱。面对面目不清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无法辨别的检测动机,真真假假的检测报告,以及被波及的各家酒企,谁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成了这场风波中的空白。而缺少配套的检测标准,更是让白酒厂商的检测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在运行平台和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公司大力地建设食品安全监控平台,严格实行对原辅料与酒接触的器具和产品的全过程监控,根据公司自查以及与权威检测机构比对结果,公司出厂产品的塑化剂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限量要求。
解说:在贵州茅台的发布会上,“符合国家标准”成为企业自证清白的重要证据。但这个证据不但让公众难以信服,也让企业倍感委屈。现在国内并没有针对白酒塑化剂的检测标准,企业倚靠的数据,都来自2008年,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同时,还有另一套卫生部制定的标准在同步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而这两套标准,都不是为白酒“量身定做”,因此白酒的塑化剂检测,一直在用食品参照物的标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 何计国:目前因为没有白酒中塑化剂的含量标准可谈,所以只能参考食品的标准。因此这个参考到底对还是错还不好说,因为毕竟食品是我们天天都要面对,必须要吃的,白酒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因此你是不是要参考食品?而且食品的用量也比酒大。所以按照食品的标准应该说不是很准确。
解说:没有标准或者说是标准模糊,意味着没有超标和违规,这也使得关于白酒塑化剂的检测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目前,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正在做相关检测,明年有望出台白酒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的相关标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政府机构在制定过程中,离不开对酒行业的权威酒家的调研,他们毕竟是工艺流程时间长,品牌知名度高,生产的规模也比较大,所以他对标准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公众的参与,肯定要有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也要有一定的表达权和参与权。\\第三就是相关部门的科学界定,\\只有这三个方面共同参与,我想这个标准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解说: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其实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小企业希望把标准定得越低越好,大企业需要把标准提得高一些,以便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何计国:说大企业捆绑标准是不可能的,从来就没有过,大企业希望捆绑,国家不让,为什么?大企业要求的标准更严,国家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一个底线就是比如说是(不超过)3,可以严不能松。\\\\大企业我们做到0.5,那就是0.5,小企业做不到0.5的不就废了吗?小企业做到1不也是安全了吗?因此我们要权衡这个,定(不超过)1而不是定0.5
解说:从研究人员提出数据、到科学论证、风险评估、企业参与修改、政府审查等等,公众一直被排除在外。按照国际惯例,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章程不仅要公开,过程和结果也要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但在国内,一个标准的出台,往往是事发后的“危机处理”,消费者对于出台的论据、过程,都不知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 韩北忠:因为我们食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影响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因素也很多,所以不可能事事都制定标准,也不可能说制定的标准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第一。第二,即使我们认为有必要制定这个标准,但是我们知道制定标准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这需要科学家在一起通过这个剂量反应的关系,我们叫风险评估等等这些过程,最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
解说:危机爆发,企业自证,专家解释,标准出台,这似乎是大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例行程序,其中惟独缺了消费者。三聚氰胺事件后,卫生部第一时间表态“零容忍”,检测标准的出台也不可谓不快,但消费者依然用脚投票,奶业重创,至今没有恢复。不信企业、不信专家,甚至不信政府,这是饱受食品安全事件打击的中国消费者,最消极也最实际的应对方法,而这远不是出台一个标准就能缓解的。眼下,白酒塑化剂标准正在制定,参与者依然局限于业内专家和企业,公众对进展一无所知,能做的只有继续等待。
白酒是一个很有趣的中国特色产业,这里面不乏上百年的民族品牌,上市公司的股票一直势头强劲,加上中国酒文化的长盛不衰,似乎是个永远的“朝阳行业”。而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塑化剂风波中,表现出极度的混乱与矛盾,到今天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至于白酒塑化剂的国家标准,还面临着新一轮利益博弈。当来自民间的检测报告,随时可能揪出下一个企业的时候,我们究竟该信,还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