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3月18日公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2015年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制造2025大幕”即将开启,智能制造概念也将处于巨大投资风口,其中智能化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细分产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对于很多犹豫不决购入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深圳机器人制造业内人士李俊支招说:未来机器人租赁市场有发展前途。他认为,工业机器人的租赁市场若日益完善,就能够灵活合理地分配工人和机器资源,“人停机器不停,以比较小的成本提供最大的产能收益。”
华中数控基于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基础上推出的针对3C行业高速钻攻中心数控系统,成功在用户现场完成零件加工,实现了国产数控系统在3C领域的重大突破。2015年该公司将继续积极开拓3C领域业务。
记者从青岛西海岸新区了解到,总投资6亿元的斯图加特航空自动化项目现已投产,并生产出首批“工业定制”机器人,这批被称为“最巧”的焊接机器人将分散到世界各地,为一些精密仪器做焊接服务,其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农历春节之后,伴随着企业进入一年中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期,“用工荒”一直是近年来的一景。区别于此前“用工荒”大多数来源于沿海制造业企业不同,人口输出大省也进入“抢人”模式。事实上,羊年春节前后,尽管各地“用工荒”的声音频出,但表象背后的用工趋势、结构正在出现变化。大部分企业将目光瞄向机器人。
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让各方资本看准产业蓝海,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来自日本、瑞士、德国的工业巨头都在纷纷扩大对中国的产能,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也在发力。那么,当本土机器人遇上洋机器人,谁会胜出呢?
2014年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橡胶技术展览会上,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为全球知名的橡胶机械与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在行内首次推出“智慧工厂”概念。作为山东省青岛市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软控致力于信息化装备、行业应用软件、橡胶新材料的研发与创新,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为橡胶公司可以提供软硬结合、管控一体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广泛涉足化工装备、工业机器人、节能服务等领域。
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是珠三角传统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也正因如此,在制造业转型浪潮下,东莞出现大量工厂倒闭。这些工厂大都是小微企业,他们在转型的道路上拼命挣扎,终究是难逃倒闭结局。“东莞堵车,世界缺货。”几年前这个说法还被广东人所津津乐道,主要是表达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进入智造时代,东莞更多的是被用工荒、工厂倒闭、老板跑路等话题所替代。
浙江装备制造业将“变脸” “机器人”或成制造新亮点。《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近日发布,明确这个省将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层次地融合为手段,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水平,快速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机器人的使用日益广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月5日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大力推动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到2017年,中国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任何其它国家。
从取货、搬运,到装配、检测、最后成品入库,只需要一名工程师输入指令,其余全由“机器人”独立完成。这以往只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如今在辽宁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已变成现实。比起人工操作来,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五至十倍。
到2017年,沈阳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将取得跨越式提升,重点产品工业机器人整机力争形成15000台的产能规模,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销量超过10000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及成套装备出售的收益突破200亿元。
广东东莞市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28日在此间召开。东莞市长袁宝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东莞2015年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8%,力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和37%。
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可以制造上下物流传送机器人,但高档机器人仍由国外厂商垄断绝大部分市场。更让施进浩担忧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和研究的脱节,虽然中国机器人专利数很多,但是主要都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请,和国外大多数由企业申请专利相比,专利转化成生产力的效能很低。
智慧服务机器人掀革命。中国目前已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一些传统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能陆续看到国产机器人工作的身影。而随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仿生学设计的日益提升,智能化机器人又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它将成为未来人类生活的帮手,甚至成为全新劳动力体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