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湾地区“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不单是饮食业遭难,慢慢的变多行业曝出与毒性塑化剂有染。出于安全考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封杀台湾产品,但许多含毒产品目前尚难以查清在生产和
运输链条上哪个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有有经验的人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范围内的联合防控监督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以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与人健康相关的食品安全。
塑化剂有多毒?路透社援引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观点称,D EH 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个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 EH P饮料就已超越单日食量上限。塑化剂一开始只在饮料界造成不安,随着案情发展,现在可以说整个食品界甚至药品、化妆品界都受到波及。
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继多项食品被证实遭污染后,相继有保健品和药品被验出含毒性更大的塑化剂D 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台湾地区民众担心塑化剂在更多领域引爆。
“塑化剂”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增塑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但为减少相关成本,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把易致癌的“塑化剂”用来生产合法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导致“悦式运动饮料”等多种台湾产品受到污染,由此掀起了此次“塑化剂”风波。
目前卷入此次风波的台湾食品类厂商慢慢的变多,台湾岛内日前又发现一家原料供应商产品含塑化剂,供应果汁粉、畴素粉等的加川兴业公司,产品亦含有塑化剂,并供货给117家公司及企业,其中嘉义市有公司用此原材料制作水果糖及口服片,产品已流入当地夜市及杂货店,虽然公司声称已全部回收,但部分杂货店仍然有售。截至6月1日,台湾当局已发现有747种饮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剂,涉及216家公司。最新增加的是,昱伸下游厂家加川兴业有限公司自曝了117家下游厂商名单,其中岛内生产畴素的知名厂商大汉畴素生技公司赫然在列。
台湾“塑化剂”风波除对食品威胁逐步升级外,随着新品种的超毒塑化剂D B 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被验出,显示保健品和药品也难逃一劫。6月1日台北市卫生局公布第一起D BP案例,为台湾中油所贩卖的“柔妍胶囊”,目前该产品9成已下架。台湾知名毒物科医师林杰梁表示,D BP有损害睾丸、的生殖毒性,比D EH P更毒,会造成男女童性早熟、生殖器畸形等可怕症状。
据报道,“柔妍胶囊”是代工厂商主动送检,原本只求让我们消费者安心的检验,却被验出含D EH 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2.3ppm (百万分比浓度)、D BP塑化剂19ppm,一下牵扯出三家厂商,从负责原料进口与配方的公司、受委托代工制造方以及代销厂商全都被牵连。
据台媒了解,D BP在1999年被列为管控制剂,大部分D BP进入人体会在24小时内排出,4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完。看似安全的添加剂,事实上却有不低的毒性,林杰梁医师提醒,D BP虽不具致癌性,但与D EH P相比,同样具损害睾丸、的生殖毒性,而且毒性更强,会造成女童性早熟、婴孩生殖器畸形、男童有女性化倾向等问题,也曾在临床上发现造成肛门与生殖器官距离缩短等症状,绝对不可小觑。
另据了解,风波主角塑化剂D EH P普遍应用在各种生活用品,从各种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无所不在,令民众恐慌情绪加剧。目前,台湾超过7000项食品因安全证明文件不完备而暂时下架,待验食品大排长龙。
数据显示,截至1日中午,各县市出动904人次,稽查2700多家零售店,其中183家零售店业者被要求限期改善,安全证明文件不全而下架的产品共7576项。由于待验食品大增,检验室人满为患。
塑化剂有多毒?路透社援引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观点称,D EH P比三聚氰胺更毒20倍。一个人喝一杯500毫升加了D EH P饮料就已超越单日食量上限。塑化剂一开始只在饮料界造成不安,随着案情发展,现在可以说整个食品界甚至药品、化妆品界都受到波及。
当地媒体评论中指出,“吃的、喝的、用的、抹的,啥东西都可能会含有塑化剂这种有毒的成分”。还有卫生专家甚至直言不知道塑化剂还被用在哪里,言下之意,塑化剂“地雷”真不知还会在哪里爆炸。“五大类食品以外,真的安全吗?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啊?”一名妇女对当地电视台记者称。
遭受全球“封杀”的台湾产品,预计将有高达三成的产业衰退损失。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理事长潘进丁6月1日说,塑化剂风暴对饮料业冲击将可能持续整个夏季;市场预估,今年饮料市场将损失150亿元新台币,换算全年衰退幅度高达30%,将创下台湾有史以来衰退幅度之最。
台湾塑化剂污染的有毒阴霾席卷全球。台湾相关卫生机构证实,问题食品已被出口至全球国家,已通知了15个国家与地区回收产品,各地“闻台色变”,纷纷严防台湾进口产品,并采取大规模下架及回收行动。
我国大陆接连出台相关防治政策。在国家质检总局于5月31日发布了暂停进口的台湾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名单后,卫生部也在6月1日将“塑化剂”即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违法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目前已确定台湾统一集团一款含有致癌塑化剂的芦笋汁在大陆销售。统一企业5月31日晚发表相关声明指出,统一在大陆地区生产及销售的产品未使用起云剂。至于台湾生产的问题芦笋汁及宝健运动饮料是经小三通贸易商少量进口内地,目前已展开清查回收。
另据查实,上海口岸2010年共进口3批台湾产“悦式运动饮料”,但均不在台湾方面通报问题产品范围内。2011年3月进口792箱“悦式运动饮料”,可能含问题“起云剂”。进口商已采取召回措施,并对库存予以查控。除上海口岸外,其它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未受理过台湾方面通报所列批次的饮料产品进口。
台湾卫生机构迄今已通知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埃及、新西兰和中国大陆等多地回收问题产品。不过,鉴于爆出塑化剂事件至今已超过一周,被验出有毒的食品愈来愈多,部分未被列入通知名单的国家,例如新加坡,亦迫不及待自行检验台湾进口食品,结果发现一款杨桃汁含有塑化剂,立马停止其进口。
台湾方面要求生产五大高污染危险商品生产商,自行检验包括D EH P等在内的六类塑化剂,已发现逾700项饮品及食品含有有毒塑化剂;台湾扫除塑化剂污染食品大执法第2天,超过1700项食品因安全证明文件不完备而暂时下架。
韩国和菲律宾于6月1日都宣布禁止销售台湾的食品及饮料,而华侨众多的美加地区亦关注台湾的食品安全问题,加拿大及美国食品检验局日前发出警告,提醒进口商及零售商,注意来自台湾、遭塑化剂污染的饮品及食品,并将会加强对台湾食品的进口抽查,有当地华人超市证实,已有多款台湾饮料下架。
遭受全球“封杀”的台湾产品,预计将有高达三成的产业衰退损失。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理事长潘进丁6月1日说,塑化剂风暴对饮料业冲击将可能持续整个夏季;市场预估,今年饮料市场将损失150亿元新台币,换算全年衰退幅度高达30%,将创下台湾有史以来衰退幅度之最。
食品业者透露,从塑化剂风暴迄今还不到两个礼拜,整体饮料零售已经大跌逼近四成,其中又已遭到曝光的运动饮料、果汁、茶在内的三大品类最严重;鲜乳销售持平,仅包装水逆势增长,消费信心大减,业者也忧心忡忡。
根据统计,台湾地区饮料市场近年来已经呈现饱和,过去三年每年复合年增率仅2%至3%,去年整体规模仅510亿元新台币,其中又以茶饮料超过240亿元新台币为顶级规模,果汁规模约60亿元新台币、运动饮料约35亿元新台币。这次塑化剂风暴全被扫到,包括统一集团等业者销售将乌云罩顶。
忧虑与不安更反应在股市上。有市场人士粗略估计,一周以来,短短几个交易日,包括食品、生技等类股票,总计市值就蒸发掉了近百亿台币。老牌餐饮大厂如统一、味全、黑松均一度中箭落马。
与此同时,塑化剂污染食品让台湾产品形象大伤,为遏止业者大赚黑心钱,台湾卫生机构已修正食品卫生管理法草案,除加重违规业者罚责,还强制一定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者,须设置食品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把关。台湾卫生机构提出“食品卫生管理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送交有关部门,拟加重对黑心食品业者的罚款与刑责,食品危害管控制度扩大到食品加工、添加物制造业者,并要求食品技师驻厂。据介绍,“草案”加重黑心食品惩处,未来食品若检出塑化物等毒物,罚款将从现行最高新台币3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至1000万元,刑责由3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5年以下;在行政管理方面,纳入食品技师驻厂制度等。
乐购(上海)公司副总裁庄南滨说,台湾公布的受影响产品,不单单是“悦式运动饮料”一种,还涉及果汁、奶茶、果酱、胶原蛋白等10多类食品,涉及厂商超过100家,问题添加剂还可能通过“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从世界各地进入大陆或台湾市场,因此两岸对于添加剂的“足迹”布控存在比较大难度。
在台湾发现含有“塑化剂”食品的消息传出后,两岸相关机构依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迅速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紧急交换信息,暂停生产、输出有关产品,及时下架、召回有关产品,核实、发布信息并相互通报等。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金雷认为,此次两岸检验检疫、工商等部门,迅速及时互通信息、协同配合处置“塑化剂”问题食品,显示出两岸两会复谈后签署协议的积极效应。不过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问题添加剂或成为困扰两岸食品安全的“要害”问题。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A )的签订,两岸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有关专家呼吁应建立两岸食品安全联防机制,共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这种提法有其建设性,但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涉及台湾。“从根本上讲,我国应该设立一套完善的进口商品安全法规,弥补目前的监管漏洞,”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乐购(上海)公司副总裁庄南滨说,台湾公布的受影响产品,不单单是“悦式运动饮料”一种,还涉及果汁、奶茶、果酱、胶原蛋白等10多类食品,涉及厂商超过100家,问题添加剂还可能通过“原料流出、食品流入”的方式,从世界各地进入大陆或台湾市场,因此两岸对于添加剂的“足迹”布控存在比较大难度。
台湾第三方检验检疫机构暐凯国际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中平说,产品波及上海等大陆城市,表明两岸关系日益密切,食品安全“联防”的必要性也大幅度提升,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何中平说,在处理“塑化剂”问题方面,目前两岸仅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因为相关协议还前瞻性地提出了“提供事件缘由分析及改善计划,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双方即时相互通报有关责任查处情况”等要求。
正在大陆进行农技推广的台湾鹏景集团董事长王仲鹏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两岸基本能保证快速查控“嫌疑产品”,但要逐步提供事件缘由分析及改善计划、确保受害者维权等仍缺少配套机制,两岸相关机构可借处理“塑化剂”问题加快磨合,有效执行协议规定内容。
上海克莉斯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商罗田罗田安认为,下一轮针对“塑化剂”的两岸联合防控可率先提倡企业自查,特别是发挥台商维护台湾原料和产品声誉的主动性,在台资企业组织试点。
金雷建议,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塑化剂”问题影响两岸经贸正常往来,尤其是影响台湾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大陆。今后宜加强两岸间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的互信,适当公开原料添加配方,深化两岸食品安全“联防”。
另外,在台湾“塑化剂”问题暴露之前,大陆今年以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是风波不断。因此有专家呼吁应当尽快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韩永斌教授认为,目前机制建立的最大障碍是政府质检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严重脱节。
“实际上,我们高校在相关食品安全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已经超前,”韩教授说。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早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之前,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就已经显示包括三聚氰胺、“塑化剂”等在内的物质都属于不可食用范畴。
“而政府监管部门则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将其列入非食品添加剂名单”,他说。“当然,我们的事后补救机制还是比较及时的。但若能够在问题暴露之前就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配合,明确各类能添加和禁止添加的物质,则可以防患于未然,”韩教授指出。
至于如何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韩教授建议应由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加以设计,把监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同时纳入,双方信息共享。监管部门在总结、帮助学术机构转化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根据研究成果,及时来更新和公布不可食用的物质名单,并提供对应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学技术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送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其实,专家们建议的联防体制,不仅适用于两岸间,在产业链全球化的今天,更适用于国际间建立联防机制。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确保独善其身。
在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之际,正逢大洋彼岸的欧洲遭受由“毒黄瓜”等受污染蔬菜引起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如何化解这类危机,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唯一出路是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全球化给食品业带来的变化是,食品供应链分布区域极为广泛。供应商的多元化,增加了进口国管理的难度,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机会相应增加。一旦危机发生,薄弱的全球治理机制没办法提供足够的途径察觉缺陷根源。欧洲疫情发生后,寻找病菌源头遇到重重困难。
根据台湾中油公司嘉义炼制所向稽查人员表示,查出塑化剂的生物制品的原料,都是委托位于台中市大雅区的“昱伦生物科学技术公司”为代工厂,从以色列等国家进口,目前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与台湾“塑化剂”寻找元凶遇到的问题一样,虽然德国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大肠杆菌,但无法确定这就是感染源,原因是黄瓜受污染的地点可能是生产地,也可能是在运送过程中或销售的超市。
与此同时,维护本国或地区利益成为危机发生后有关国家的主要诉求。其结果是,有关国家都希望把责任的“球”踢到别人身上。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角度看,“塑化剂”风波和“毒黄瓜”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在处理未来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中可能面临的困难。针对全球治理上的短板,国际社会必须未雨绸缪。
专家指出,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机制,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生危机,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不要无理指责,而是共同寻找处理方法;二是完善后的治理机制要实现信息透明,无障碍流通;三是决策机制要公平。有效的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机制,应能保证政府、民众团体、国际组织、企业和学术机构等有关各方通力合作,建设一道共同的防灾大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高彦明认为,在预防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方面,各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相互协调、更新和信息共享是十分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