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皇冠顶端明珠,加工复杂曲面的唯一手段。五轴数控机床是解决航空发动机叶轮、 叶盘、叶片、船用螺旋桨等关键工业产品切削加工的唯一手段,下游大范围的应用至航空航天、 机械、军工、科研、精密器械、高精医疗设施等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 力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政策驱动+下游应用渗透,五轴数字控制机床市场空间广阔。1)政策端看,政府加大对高端 数字控制机床扶持力度,2023 年 8 月,财务部、税务总局印发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通知,2023-2027 年对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的企业,加计 15%抵减企业应纳增值税税额;2022 年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注册资本 150 亿元,2023 年 6 月参投秦川机床定增,有望加快机床产业链发展;2)需求端看,军工、航空航天、新能 源汽车等高端制造需求提升,打开高端机床应用空间。新一代航天火箭、卫星、飞航武器等 复杂零件加工,朝着大型化、高精度的方向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整体叶盘、机匣等整体 结构件日趋复杂,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的应用增加;新能源汽车集 成化、轻量化趋势下,对高性能机床需求提升。根据 QY Research 预测,到 2027 年,国内高 端五轴数字控制机床市场空间 202.16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达到 16.09%。
赛道坡长雪厚,国产机床厂商突出重围。目前我国高端五轴数字控制机床市场近乎被国际机 床厂垄断,日本马扎克、大隈、发那科等外资占据主要市场占有率,依据公司公告,2022 年科 德数控在我国五轴机床领域市占率约 3.12%。复盘日本机床发展史,强国经验表明,产业链 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制胜关键,日本重视发展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尤其是数控系统的研发,反 哺机床行业高效发展,孕育出一系列优质机床及数控系统企业。反观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 强”原因主要在于核心技术缺失,技术基础薄弱。随着国产机床技术进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以科德数控为代表的高端机床企业,有望成为高端五轴数字控制机床国产替代主力军。
1) 公司定位高端,自制化程度高,强产品力奠定进口替代实力。公司卡位高端五轴数控机 床赛道,2022 年产品结构中高端五轴数字控制机床占比达到 87%;战略目标专一且明确—— 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公司机床产业链覆盖全面:1)机床领域,四大通用技术平台及三 大专机技术平台,具备面向军工领域的高端 KD 系列以及民用领域的高性价比德创系列; 2)零部件领域,具备自制高档数控系统、转台、电主轴、伺服驱动等一系列关键核心功 能部件的能力,产品自主化率达 85%,满足产业链安全需求的同时,成本可控带来高盈利 能力,2022 年公司毛利率达到 42.95%,显著高于同行水平。
2) “系统+机床”双研发体系,形成产品迭代闭环,铸就深厚壁垒。科德数控的技术团队总 负责人为陈虎博士,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数控系统和数字控制机床行业的资深技术 专家。公司形成以陈虎博士为首的研发团队,注重研发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36.26%,显著领先同行。公司采用“系统+机床”双研发体系,数控机床为数控系统提供 验证平台,数控系统为数控机床提供控制部分的支持,技术迭代和升级改进更流畅和自 主,为公司技术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军工+民用并重发展,已获下游客户重复订单:公司立足航空航天领域,向民用市场开拓, 1)航空航天:公司产品已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航发集团、航空工业四大航空航天集 团所属 30 余家用户单位广泛使用,根据公司公告,2018-2020 年航空航天收入占比在 34%-52%间波动,2023H1 国内订单中航空航天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62%;2)民用领域:公 司产品正向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工程机械等多领域拓展,目前各领域多点开花, 根据公司公告,2018-2020 年,能源领域收入占比从 0.39%提升至 7.61%,兵船核电收入 占比从 2.04%提升至 5.20%。根据 2023 年中报,公司新签订单中整机复购率约 40%,公司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已得到老客户认可。
4) 募投支撑高成长,产能释放有望迎业绩高增:公司新接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趋于饱和。 公司为应对产能瓶颈,积极扩产,2023 年 2 月发布定增,根据产能释放节奏,我们预计 2027 年公司高端数控机床产能有望突破 1000 台,其中大连工厂产能达到 945 台,沈阳 工厂达到 62 台,银川达到 90 台。随着募投产能释放,公司业绩有望步入快速成长通道。
高端五轴数控机床领军者,“进口替代”能力强。公司专注于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 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五轴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全产业链的制造商,下游应用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兵器、能源 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与航发集团、中航工业、航天科工、航亚科技、格劳博等国内外优质 客户长期稳定合作。 深耕行业 20 余载,打造完整技术链及产业链。公司自成立以来,定位专一且明确,专注 研发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及其系统部件,坚持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复盘公司发展历程,大致 可分成三个阶段: 1) 数控系统研发阶段(2000-2008 年):公司发展历史可追溯至股东光洋科技集团,其主营 业务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电控部分,2000 年切入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2007 年陈虎博士 带领团队完成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2008 年推出自主数控系统产品,完成底层数控系统 的原始技术积累。2008 年 1 月,光洋科技出资成立科德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之初负责 机床整机业务,并作为实验平台对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做验证迭代。 2) 数控机床研发阶段(2009-2020 年):2009 年国家推出 04 重大专项,公司于 2009、2011、 2012 年连续获国家重大专项支持,2013 年推出五轴数控机床,并与航天科工达成战略合 作。2015 年科德有限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股东光洋科技将数控机床相关业务整 合进科德数控。在此阶段,公司基础研发得到支持,立式、卧式加工中心基本成熟,批量 推向军用市场,为日后走向民用市场夯实基础。 3) 国产替代发力阶段(2021 年-至今):2021 年 7 月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2022 年公司发布 第一次定增,2023 年发布第二次定增,多次募集资金,持续丰富产品线的同时,进一步 优化产能布局,助力高端机床国产替代。
公司已形成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全产业链布局,产品主要分为五轴数控机床、数控系统、 功能部件和自动化产线 年公司五轴数控机床营收占比达到 87%,系公司核心业 务。 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公司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涵盖 4 大通用加工中心和 3 大专用加工 中心,其中通用加工中心:包括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铣车复 合加工中心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既有可以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端 KD 系列,也有应用于面向民用领域的超高的性价比德创系列;专用加工中心:包括五轴叶片 加工中心、五轴工具磨削中心,以及高速叶尖磨削中心; 高端数控系统:包括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为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已达到国外 先进产品的同等水平; 关键功能部件:包括电机、电主轴、传感系统、铣头、转台等,已全面应用于公司各类 型高端数控机床产品中,同时可作为单独产品,服务于航空、航天、军工、机床、机器 人、自动化等领域;柔性自动化产线:即以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整合夹具与刀具方案,配以自动物流系统、 仓储系统等,依托计算机管控,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可实现多品种产品的柔性自动化 生产。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于德海、于本宏为科德数控共同实际控制人,于德海系于本宏之父, 两人合计直接及间接持有科德数控 39.11%的股份。于德海为光洋科技创始人,目前主要负责 经营光洋科技,不参与科德数控的日常生产经营。于本宏为科德数控董事长,是公司生产经 营的主要决策者。陈虎系公司总经理以及核心技术人员,通过大连亚首和大连万众国强间接 持有 3.81%的科德数控股份。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核心研发人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股公司, 保障公司战略决策执行和长期稳定发展。
管理层技术实力深厚,为公司技术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公司总经理陈虎博士系正高级工 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学位,担任国家数控总线联盟工作组组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公司 9 大核心技术顶层规划人,86 项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60 余 项专利技术发明人,12 项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3 篇,技术实力深 厚,产业经验丰富。其余核心人员均有丰富的产业经验,且在公司任职 10 年以上,为公司技 术进步和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2017-2022 年公司营收从 0.75 亿元增长至 3.15 亿元,CAGR 达 33.24%。公司营收稳健 增长,系我国航空发动机、导弹发动机、船用螺旋桨、重型发电机转子等战略装备产业快 速发展,同时民用制造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对五轴数控机床需求增加;公司为高端数 控机床领军企业,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充分受益行业扩张。2021-2022 年营收增速放缓系 受疫情影响产品调试、交付及收入确认。2023H1 营收 2.01 亿元,同比增长 42.77%,系下游 需求旺盛带动订单快速增长,同时公司产线扩建顺利,设备交付能力增强。 2017-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710 万元增长至 6045 万元,CAGR 达 53.41%。公司利润 增速高于营收,系规模效应显现。2018 年净利润为负系当年计提股份支付费用 4600 万。公 司净利润波动较大,主要系部分年份政府补助存在差异。2023H1 实现归母净利润 47.59 百万 元,同比增长 73.46%,系高附加值的机床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拉升综合毛利率;期间费用 率大幅改善。
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增强,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净利润增速。2017-2022 年,扣非归 母净利润从 525 万元增长至 3819 万元,CAGR 达 48.70%。扣非归母净利润主要扣除公司从政 府收到的补贴,近年来增速超过净利润增速,表明公司自身造血能力提升,费控能力增强。
高端五轴数控机床贡献公司主要收入,收入占比稳定在 85%以上。按业务结构拆分,2022 年公司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数控系统、自动化生产线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 87.40%/2.44%/1.31%/7.45%。从历史数 据看,高端数控机床业务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占比稳定在 85%以上。2022 年公司自动化生 产线%,系下游企业对机床供应商提出整线需求,公司逐渐由单一产品销售向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方向发展。此外,公司自制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可实现单独对外销 售,根据公司公开投资者交流纪要,公司长期规划整机产品、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营收各 占一半比重。 航空航天为公司主要下游应用,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能源等其他领域。按下游应用拆 分,公司下游包括航空航天、汽车、机械设备、能源、兵船核电、刀具、模具、学校等领域, 其中,航空航天为公司主要下游应用,2017-2022 年占比分别为 33.55%、52.42%、47.07%、 60.91%和 57.00%。公司以航空航天应用起家,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始拓展新领域、 新客户和其他工业领域,2022 年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刀具、机械设备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其他领域应用占比提升 3.91pct。
盈利能力优异,毛利率稳定在 40%以上,净利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公司毛利率稳定在 42% 以上,净利率从 2017 年的 9.53%提升至 2023H1 的 23.64%。公司盈利能力强,系:核心产 品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定位高端市场,客户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对机床加工精度、效率等定 制化要求较高,产品技术附加值高;公司具备自主生产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能力,自 主化率达到 85%,国产化率达到 95%,成本管控能力强;公司机床产品持续迭代升级,销售单价稳中有升。公司毛利率波动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小,系随着订单规模快速增长,公 司在采购端议价能力增强;规模化投产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公司价格传导能力较强。 核心产品高端数控机床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2022 年公司高端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功 能部件、自动化生产线%。高端数控机床作为 公司核心产品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体现公司研发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能力较强。2020 年后数 控系统毛利率下降系下游客户从航空航天转换成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民用版本,功能相对较少, 平均毛利率较低。功能部件毛利率波动较大,系功能部件种类繁多,根据客户需求不同差异 较大,2018 年低毛利的磨床保护组件销售占比较高,2019 年之后高毛利的电机销售占比较 大。自动化产线毛利率较低,系新业务规模效应较弱。
公司费用率稳中有降,经营性现金流有所改善。公司整体费用率呈下降趋势,从 2017 年 的 41.69%下降至 2023 年一季度的 22.19%。2018 年管理费用率较高主要系当年一次计提股份 支付费用 4600 万元。公司现金流波动较大,主要系受到国拨项目拨款周期影响较大;公 司为应对订单旺盛需求,加大对主力机型预投,对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量增加;公司积极 扩产,资本性投入要求较高。
公司高端数控机床近年来量价齐升。销量方面,2018-2022 年,公司高端数控机床整机 销量从 78 台上升至 168 台,CAGR 达到 21.14%,产能利用率趋于饱和;单价方面,2018-2022 年,公司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平均售价从 121.39 万/台上升至 164.10 万/台。这一方面体现出 公司高端数控机床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持续推出 高附加值新品,例如 2020 年公司销售了 4 台 1250 规格的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和 2 台 KGHM2050U 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平均单价分别达到 434.73 万元和 442.28 万元。
公司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经销占比持续提升。公司直销占比超过 60%, 公司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有利于将一对一定制化服务复制为行业内一对多,进而 转换为多行业多对多服务模式,快速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随着公司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在民用 领域持续推广,经销占比逐渐提升,从 2018 年的 14.99%提升至 2022 年的 39.05%,系对于 定制化程度较低的产品,经销商能够优先打入更多区域市场。拆分地区来看,随着公司产品 在海外市场的应用认证,出口的经销占比持续提升,2023 年一季度达到 42.17%;公司直销客 户大多为军工央国企,验收周期相对较久,确认收入大多集中在下半年。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指在一台机床上至少有 5 个坐标轴,即 3 个直角坐标(X、Y、Z 直角 轴)+2 个旋转坐标(A、B、C 中的两轴),且可在计算机数控系统的控制下,同时协调运动进 行,从而实现对空间复杂曲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 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五轴机床是解决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盘、叶片、船用螺旋桨等关键工 业产品切削加工的唯一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复杂精密零件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 一。 相较于传统三轴、四轴数控机床及其他加工设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具有加工精度和效 率更高、空间复杂型面加工能力更强等优势,五轴机床的完整加工缩短了生产过程链,减少 装夹次数,一次装夹完成五面加工。过程链的缩短和设备数量的减少,工装夹具数量、车间 占地面积、设备维护费用和人力成本也随之减少。同时,采用多轴联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可减少工件装卸、更换和调整刀具的辅助时间以及中间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提高零件加工精 度、缩短产品制造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由结构件、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动系统、刀具刀库等部件组 成。从价值量来看,根据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2020 年公司采购原材料中,结构件、传 动系统、控制系统成本占比分别为 39.26%、17.26%、13.11%。从国产化程度看,国产高 档数控机床采用的功能部件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头部企业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主轴导 轨/轴承滚珠丝杠数控系统。
中游:包括各种成品机床,如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龙门加工中 心以及五轴车铣(铣车)加工中心等,其中立式五轴是下游客户需求量最大的机型,卧 式五轴由于质量高、价格贵,常用于大型汽车自动化产线 年中国机床 工具工业年鉴》,2020 年我国五轴立式加工中心销售量占比为 77.7%,其次为五轴卧式加 工中心,销量占比达到 10.9%。
下游:工业上需要加工复杂的曲面,如舰艇、飞机、火箭、卫星、飞船中许多关键零件的 材料、结构、加工工艺有一定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传统加工方法无法达到要求,必须 采用五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五轴机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 车、国防军工、能源、轨道交通、刀具等领域,根据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2020 年公司 下游以及收入占比分别为航空航天(47.07%)、汽车(15.14%)、机械设备(12.59%)、能 源(7.61%)、兵船核电(5.20%)、刀具(4.76%)、模具(2.98%)和学校(2.06%)。
按照机械结构形式划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大致分为双摆头形式、双转台形式、转台 加摆头三种形式,不同类型的数控机床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复杂工件的加工,其中,双摆头 尺寸较大,加工范围较大,一般以龙门为主,应用于加工大型工件;双转台结构较简单,价 格较低,应用最多,适合小型工件加工,如小型整体涡轮、小型精密模具等;转台加摆头由 于可以组合,应用范围更为灵活,主要适用于汽轮机叶片等领域。
数控系统是高端数控机床的大脑,为最具核心价值的关键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具备强大 的性能、丰富的功能来实现各类型高端数控机床的复杂运动控制,是高端数控机床的“大脑”。 高档数控系统通常由控制单元、驱动单元、电机单元、传感单元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对应的技术复杂,将直接影响高端数控机床的精度、动态特性等重要参数。从价值量看,根 据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高档数控系统价值约占高端数控机床成本的 20%-40%。 控制单元:具有输入输出功能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发出指令到伺服系统; 传感单元(检测系统):可检测机床部件运动位置、速度,并反馈到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 来修正控制指令; 驱动单元(伺服系统):将来自控制系统的控制指令和检测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比较和控 制调节,驱动机床部件按要求运动。
RTCP 数控系统是判别真假五轴机床的关键。RTCP(Rotational Tool Center Point)指 旋转刀具中心点编程,五轴机床的数控系统自动计算并补偿旋转轴旋转引起的刀尖点偏离原 位置的距离。具备 RTCP 功能的数控系统在编制程序及加工时,可以直接使用刀尖点坐标编 程,不需要考虑机床的结构参数和刀具长度等参数,更加简单高效;而不具备 RTCP 功能的 “假五轴联动机床”不能直接使用刀尖点坐标编程。加工同一个零件时,如果同型号机床或者 刀具更换,就必须重新进行 CAM 编程和后处理。
机床制造行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主要依赖进口。由于发达国家针对高档数控机床 仍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与限制,而国产机床在加工精度、可靠性、效率、自动化、智能化等 方面尚存在差距,导致我国机床行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竞争格局,国产机床以低端为 主,中高端机床市场严重依赖进口。
市场规模:根据 MIR 以及 QY Research 数据,2022 年我国五轴数控机床市场规模为 96 亿 元,同比+19.40%,2022 年我国数控金切机床市场规模(销售额口径)为 726 亿元,其中 五轴占比仅为 13.20%。
数控化率:我国机床整体数控化率不足 50%,远低于西方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机床工 具协会数据,按照产量口径,2022 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为 45%(金属切削机 床产量 60.2 万台,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27.0 万台),较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70%+水平有较大差距。
国产化率:高端数控系统国产化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18 年我国 低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 82%,中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为 65%,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 6%。随着国际政治形势冲突加剧,同时我国对高档机床需求日益提升,国家急需扶持一 批自主可控且技术先进的国产机床完成进口替代。
竞争格局:德马吉、马扎克、大隈等国际数控机床品牌具备先发优势,技术水平和品牌 知名度较高,在全球数控机床产业中高端市场占据较高份额。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0 年中国五轴机床市场中,德马吉森、格劳博、哈默等外资市占率分别为 12%、11%、3%, 北京精雕、科德数控等内资市占率分别为 11%、5%。
高端机床自主可控愈加迫切,进口替代需求巨大。随着国际局势持续演变,西方国家持 续加强对华技术。由于西方国家依据“巴统协定”和“瓦森纳协定”等出口控制机制限制成员国向中国等国家出口武器装备和尖端技术产品,西方国家对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代表的 高端数控机床出口进行了严格管制。部分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完全无法从国外进口,导致 国内重要企业的战略装备生产出现“卡脖子”的问题。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高端 机床的进口限制,我国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电子等急需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军工 行业将面临封锁。
从国家安全(航空航天、军工、能源、船舶等)和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医疗设备 等)两个维度看,推进高端机床国产化,实现高端机床和零部件自主可控为中国机床行业发 展的趋势。
政策端:政府长期重视工业母机产业链,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以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的发展。 2021 年 8 月,国资委召开会议强调要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 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中国制造 2025》明确规划,到 2025 年高端数 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 80%,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 率将分别达到 80%、30%。2023 年 8 月,财务部、税务总局印发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 政策通知,2023/1/1-2027/12/31 对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 的企业,加计 15%抵减企业应纳增值税税额。
资金端:机床 ETF 顺利发行,国家大基金参投机床定增,助力机床行业发展壮大。 1)机床 ETF:2022 年 9 月 16 日,华夏基金、国泰基金上报两只中证机床 ETF;9 月 20 日获得证监会批复,是证监会首次批复机床领域的基金产品,并已于 10 月 26 日发行上市。 首批机床 ETF 的顺利发行,一方面能有效提升机床领域的市场关注度,有助于机床行业的发 展壮大;另一方面,增强机床板块流动性,根据发售公告内容,募集期内,华夏中证机床 ETF 募集总规模不超 80 亿元人民币,国泰中证机床 ETF 募集总规模不超过 50 亿人民币。 2)工业母机大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于 2019 年 11 月,注册资本 1472 亿元,是深耕制造业、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航母级”国家级基金,在市场中具有较强 引领作用。在其投资的 9 家 A 股公司中,工业母机领域公司包括科德数控、创世纪、日发精 机,以及表达过投资意向的华中数控。在“工业母机”的下游应用环节,该基金也布局了徐 工机械、柳工潍柴动力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2022 年,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 伙)在江苏苏州成立,注册资本为 150 亿元,基金股东包括国家制造业大基金,2023 年 6 月 26 日,根据秦川机床公告,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参投秦川机床定增,规模达 1 亿。工业母 机相关大基金加大在机床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望加快机床产业链发展。
伴随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高端制造业对加工精细度要求提升,驱 动中低端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价值的高档数控机床迭代。目前国内企业大多使用的机 床仍以二、三轴为主,且数控化率水平较低,往往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加工精细度要求。航 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能源、轨道交通、刀具等下游领域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 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将会对我国未来军事、科技、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是国 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向,随着军用航空扩军、民用飞机扩产,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高端制 造业加工需求提升,对高精度、高效率、高价值的五轴加工中心需求提升,将推动中低端机 床更新换代加速,向中高端机床转型升级。
军工领域进入急速扩产阶段,对五轴数控机床需求高增。1)军工扩军需求强烈:在军工 领域,无战争状态下的各国背后都在提升武器装备制造能力。根据中国财政部在全国人大会 议上提交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2022 年中国军费预算 1.45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 7.1%。近年 来我国以导弹、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天、军工领域进入急速扩产阶段,尤其在当前国际环 境恶化、区域冲突等背景下,军工领域对于核心装备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愈加迫切;2)五轴 加工中心是军工领域的刚性需求:武器装备的设计形状比较特殊,异形结构较多,依赖高端 五轴数控机床进行加工;3)新一代航天火箭、卫星、飞航武器等复杂零件加工,朝着大型化、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五轴数控机床应用前景广阔:航空整体结构件日趋复杂,其精度要求越 来越高,钛合金、复合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数控机床的五轴联动及高效 加工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航空航天市场空间广阔,带动精密加工需求旺盛。1)民用飞机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已经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民用飞机市场,根据民用航空局统计数据,截至 2018 年底国 内民用客机数量为 3615 架,近 10 年来 CAGR 约 10%。中国商飞推出了三个级别客机,分别是 ARJ21、C919、CR929,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预计到 2037 年,我国累计交付 9008 架客机,价值约 9 万亿人民币,到 2041 年,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 10007 架,占全球客 机机队 21.1%,中国航空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未来 20 年我国飞机制造领域 合计市场空间约 10.4 万亿;2)五轴数控机床是实现航天发动机叶轮、叶盘、叶片、船用螺 旋桨等关键工业产品切削加工的唯一手段,如发动机叶片需要五轴叶片加工专机、五轴叶尖 磨加工,大型结构件、发动机机匣需要五轴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加工,发动机叶盘 需要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加工、飞机结构件如翼板、翼肋、型框需要五轴翻板铣加工中心加工, 飞机起落架需要五轴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加工。2)飞机整机制造具备产业链带动效应, 对五轴机床等高端制造装备需求高增。根据公司公开投资者交流纪要并结合产业链调研,十 四五期间,每年对高端五轴数控机床的新增需求将大于1万台,其中航空航天占比约30-40%, 即航空航天每年对五轴数控机床的新增需求约 3000-4000 台。
新能源汽车集成化、轻量化趋势下,对高性能机床需求提升。和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 汽车部件主要包括电机、电池、变速器外壳、电池底盘、前后副车架、转向架等,加工新能 源车底盘需要使用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加工前后副车架需要卧式加工中心,加工电池、电控 管理盒需要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等机型。1)零部件集成化需求拉动大行程机床需求:新能源车 相比燃油车对黑色金属的用量减少,对有色金属尤其是轻合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集成化成为可 能,因此有些工件结构更加复杂,尺寸更大,需要大行程的机床;2)汽车轻量化趋势,传统 由多个零件组成的部件向单一零件整合,零件加工特征由平面转向空间,一体化压铸、一体 化成形的异性结构件有望给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带来新增长。
预计 2027 年我国五轴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将达到 202.16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16.09%。根据 QY Research 预测,考虑国内市场一方面受高端制造业占比提升驱动五轴机床 需求将不断提升,一方面国内企业入局加速降本推动五轴机床替代三轴机床提升渗透率,国 内市场空间将在 2027 年达到 202.16 亿元,2022-2027 年 CAGR 为 16.09%,超过全球 CAGR 10.44%,国产机床市占率有望从 2022 年的 17.66%提升至 2027 年的 22.65%。
机床市场分层明显,一般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国外知名跨国机床公司,其历史悠 久、技术经验丰富、品牌效应强大,如马扎克、大隈、西门子;第二梯队为国内老牌机床企 业或具备核心技术工艺、针对某一领域提供高性能、高品质、定制化产品的新型中高端机床 厂商,如秦川机床、创世纪、科德数控等;第三梯队为众多不具有核心技术与市场的机床企 业,此层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分散。
日本为全球机床强国,后发制人,实力长期雄踞世界首位。现代机床起源于英国,1774 年威尔金森发明的炮筒镗床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床。日本是继美国、德国之后, 世界上第三个建立机床工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机床产值在 1982 年以 37.9 亿美元超过 西德(37.48 亿美元)和美国(37.45 亿美元),成为世界数控机床产量的领头羊。 出口占比高:根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数据,日本机床订单大多以出口为主,出口占比基 本超过 60%。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中国超过一半金切机床的进口份额被日德两国垄断, 2021 年中国向日本进口的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比例达到 38.6%; 数控化率高:日本机床工业的数控化率一直处于高水准发展,根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数 据,2013 年以来数控化率一直稳定在 90%以上,2022 年达到 93.91%; 高端机床领先:日本机床技术以精密高端著称,尤其在高端机床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 位。根据 OCID 数据,2019 年全球重点数控机床企业营收规模前十榜单中,日本占据四家 企业,德国三家,德日合资一家,美国两家,其中日本山崎马扎克位居行业龙头地位。
第一阶段(1889-1955 年):1889 年,日本池贝铁工厂的建立,开始生产第一台机床,机 床工业进入萌芽期,此阶段主要生产普通手动机床为主。1934 年 5 月,由池贝、新泻、 大隈、唐津等企业发起成立“日本机床工业联合会”,在技术上实现互助;1938 年 4 月, 日本政府发布了“机床制造事业法”,把机床工业纳入政策范围内。
第二阶段(1956-1976 年):政府大力扶植机床工业,连续制定发布了“机振法”、“机电 法”、“机信法”三令,在方针政策上把机床工业作为制造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中的重点,引导产业发展,同时提供充足的研发经费,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向高性 能数控机床发展;在战术上,以机床工业为基础,发展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 造船工业、电子、核电工业等等。此阶段,日本机床行业与上游零部件及下游制造业同 步发展,如汽车、轴承、电机等,并形成产业集群。
第三阶段(1977-2011 年):3C 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的发 展。此阶段日本主要生产中小型自动化数控机床,凭借柔性高、自动线大,和其广泛的 应用,全世界数控机床需求量剧增,日本出口订单激增,机床工业实力雄居世界首位, 成为世界公认的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根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日本机床业 出口订单从 1970 年的 6.7%增长至 1990 年的 26.4%,2008 年出口订单占比超过国内需求 达到了 56.4%。2019 年,日本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高达 32.1%,为全球第一大数 控机床生产国。
强国发展经验表明,日本高端机床发展核心在于:政策支持,孕育沃土。日本对机床 工业之发展极为重视,并且通过规划及法规 (比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 其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治理和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 并将两国经验结合,形成自身特色而后来居上;本土优势产业崛起,提供机遇。日本拥有 以丰田汽车为首的、在世界上树立了“日本制造”品牌的汽车产业和以松下、日立、索尼为 代表的电子产业,日本机床工业与下游汽车工业同步发展,以量大面广的中档偏高的数控机 床为主攻方向,充分受益本国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机械产品由千百种零部件组成,基础部件决定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又决定主机性能,机床行 业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齐头并进。日本重视发展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尤其是数控系统的研发, 打造了一批“隐形冠军“,如发那科在政府的引导下,针对性地研发市场所需的各种低中高 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实现领先。在产业链协同的发展模式下,日本孕育出了一系列优质的 数控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厂商,反哺机床行业高效发展。
反观我国机床兴衰史:国营机床企业十年间经历了从顶峰到低谷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 时构建起 18 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和八家研究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代表 了当时最高生产研究水平。2008 年,我国的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凭借优异的营收成绩一度进 入了全球机床前十之中,14 年之后,全球前十机床企业中,中国企业已榜上无名,“四大金刚”中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先手破产后并入央企通用技术,昆明机床并入沈机集团后破产退 市,只余秦川机床一家。 究其原因:国产机床“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失,技术基础薄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加速中国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增加,但国产死守中低端市场,“薄利多销”、“先大后强”、“并购 收购”等理念,功能部件发展滞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缺乏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 机床产品更新迭代依赖下游客户数据反馈,具有稳定的下游厂商能为机床企业提供中试基地, 但由于国内机床企业精度和稳定性较差,客户使用意愿较低,缺少数据反馈导致国产机床更 难以提高精度,形成恶性循环;叠加伴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冲击、技术封锁的阵痛,国产高 端市场至此失守。
日本的经验为中国机床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高端机床国产化可期。宏观层面, 中国机床工业处于中国制造业大发展的背景之中,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机床市场,鼓励机床 产业发展、提供财税补贴等政策涌现,具备孕育机床企业的土壤;中观层面,中国是汽车 和工程机械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有望为机床行业发展 带来旺盛需求;微观层面,在以五轴为代表的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以科德数控、海天精工纽威数控为首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剑指高端数控机床,有望成为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公司是五轴数控机床国产龙头,有望引领国产突围。公司卡位高端数控机床,战略目标 专一且明确,集中资源聚焦航空航天领域进行重点突破。2022 年公司高端五轴数控机床收入 占比达到 87%,生产和销售规模国内领先。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公布的“协会重点联 系机床企业” (基本涵盖了行业内大多数国内的重点、大型加工中心制造企业)五轴数控机 床产销数据,以销量最多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为例,在销量口径下,科德数控的市占率从 2017 年的 7.77%上升至 2020 年的 13.62%;在销售金额口径下,科德数控的市占率从 2017 年的 15.33%上升至 2022 年的 22.24%,市占率持续上升。
公司盈利能力处于行业相对领先水平。参考公司招股说明书,与科德数控从事相似业务 的可比公司包括选取海天精工、秦川机床、国盛智科浙海德曼日发精机华中数控等, 对比可比公司盈利水平,科德数控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相对领先水平。公司的领先优势来自 于公司定位高档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产品质量稳定以及售后服务及时。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同行。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1.14 亿元, 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36.26%,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达到 77.95%。对比海天精工、秦川 机床、国盛智科浙海德曼等可比公司,科德数控的研发支出占比显著高于同业,主要系公 司定位高档五轴数控机床行业,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研发投入有 利于巩固竞争优势,加速技术迭代升级。
参与众多国家级项目,研发成果丰厚。公司参与的国家拨款项目众多,牵头承担或参与 多项包括 04 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点课题,公司的基础研发得到支持,数控系统和关 键功能部件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国家重大专项给予公司重要的平台和高端客户建立 合作,并得到试错、改进的机遇。截至 2023 年上半年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共拥有授权发明 专利 11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46 项,外观设计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 60 项,商标 59 项,作 品著作权 3 项;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 29 项,其 他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 18 项;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24 项,行业及团队标准 11 项。2021 年科德数控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称号。
组织架构清晰,部门各司其职。公司的研发部门主要包括研究院、设计院、生产技术部、 沈阳分公司、西北子公司和重庆子公司。公司建立矩阵式、扁平化研究组织,研究院由四个 研究所组成,主要从事基础技术研发;设计院下设两个设计部门,分别负责整机和功能部件 的设计;生产技术部的工艺技术室主要负责生产中工艺研发职能。沈阳分公司负责五轴卧式 加工中心、五轴翻板铣加工中心等大型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西北子公司负责紧凑型动柱式 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及其功能部件的研制;重庆子公司负责高档数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公司组建了以总经理陈虎为首的核心团队。公司总经理陈虎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 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学历,担任国家数控总线联盟工作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我 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行业资深技术专家。陈虎先生 2007 年加盟光洋,带领公司 200 余人 技术团队先后攻克了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各类控制电机及机床上各类直驱功能部件和 各类五轴复合加工中心,建成了完整数控技术链和产业链,2008 年推出了自主数控系统产品; 同年,陈虎出任国家数控总线联盟工作组组长,制订我国首个运动控制总线国家标准,之后 又作为课题负责人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数控技术课题。 核心团队稳定,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公司中高层团队、研 发团队稳定,大部分核心人员入职时间超过 10 年。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能满 足产业发展的多学科、多层次(大系统、中系统、小系统规划)、多专业的团队,研发方向包 括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和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核心开发团队稳定、专业、高 效,为公司技术进步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系统+机床”双研发体系铸就壁垒,助力产品迭代升级。高档数字控制机床从样机研制到实 际生产应用,需要在制造工艺、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工程化等方面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 不断改进,同时还需用户提供工艺验证。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机床”双研 发体系的企业,可根据用户工艺需求规划设计机床结构、优化机床配置要素,以及为机床主 机定制功能部件和功能开发,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同时,在双研发体系的支持下,公司的 产品的功能、性能、可靠性从市场端到研发端的迭代提升速度更快,长期发展潜力更大。 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下,掌握多项国内领先、工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公司掌握了五 轴数字控制机床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档数控系统技术、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技术、高性能传感与 检测技术、通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专用五轴数控机床技术、直驱功能部件技术、高性能低 速力矩电机技术、高性能高速力矩电机技术、高性能电主轴电机技术,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 坚实的底层技术支撑。
全产业链覆盖,自主化率达到 85%。公司拥有高端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 部件的全产业链配置,相对于其他同行而言,公司成本优势明显,盈利能力强:公司拥有 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采用本土化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可控,盈利能力较强。我 们选取海天精工、秦川机床、国盛智科浙海德曼等作为科德数控可比公司,2022 年科德数控机床整机的平均单价为 155.76 万元,毛利率达到 42.95%,显著高于同行水平;技术迭 代和升级改进的进度更流畅和自主:数控机床为数控系统提供了验证平台,数控系统为数控 机床提供了控制部分的支持,从而形成正向的反馈,促进公司产品不断迭代优化;产品安 全自主可控,受外界技术封锁等因素影响的风险较低: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个性需求 提供急需的产品和服务,既有效保证“安全自主可控”,又降低了核心部件进口或者外购导致 的风险;满足定制化需求:相同配置下,各种关键功能部件之间可以支持定制化设计需求, 更好满足客户的新工艺需求。
机床领域:具备四大通用技术平台(立加、卧加、龙门、卧式铣车)及三大专机技术平台 (工具磨削、叶片机、高速叶尖磨削),在产品布局全面的基础上,公司具备面向军工领 域打造的高端 KD 系列,以及针对民用领域的高性价比德创系列,能够满足航空、航天、 兵器、能源、汽车等多数高端制造行业的多类型、多尺寸规格的部件加工需求。此外,公 司提供柔性自动化产线业务,即以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整合夹具与刀具方案,配以自 动物流系统、仓储系统等,依托计算机管控,实现多品种产品的柔性化、自动化生产。
零部件领域:公司具备自制高档数控系统、转台、电主轴、伺服驱动等一系列关键核心 功能部件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机床和控制、反馈装置及电机一体化”供应商。根 据公司公告,公司五轴数控机床自主化率达到 85%以上,可直接对标日本大隈、德国哈默、 日本马扎克等外资。
五轴数控机床:性能先进,关键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国产替代基础。根据公司 公告,公司的五轴机床在重复定位精度,定位精度等关键指标上已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 KMC800U 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被列入“军工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供应目录”,在国产替代 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科德数控五轴立式加工中心 KMC800S U 为例,与哈默 C42 机床对比, 性能指标上,与进口设备基本持平;功能配置上,科德数控采用双力矩电机直驱技术,而哈默采用了传统的机械传动,因此 公司设备在寿命、动态性能上具有先天优势;机床精度上,科德数控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与哈默相当; 价格方面,科德在用户选配功能上性价比较高,例如在铣车复合集成上,哈默只有在 C42 设备及以上才能集成车削,且售价相应约提高 15 万欧元,科德数控的 KMC 全系列产品都 可集成车铣复合功能,售价仅增加 15-25 万人民币。
高档数控系统:公司的五轴数控系统在个性化配置、市场售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 关键技术指标及产品性能方面媲美外资。公司的高档数控系统,拥有优秀的设计架构和丰富 的功能,为公司各类型的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强大支持。根据中国机床监督监测 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科德数控的 GNC 系列高档数控系统在功能上可以达到西门子 840D 的 95.85%: 基本功能方面,GNC60 与西门子 840D 基本相当; 硬件构架方面,GNC60 基于工业 PC 构架,有千兆工业以太网的选项,资源及开放性优于 840D; 总线构架方面,在联动轴数和伺服扩展能力方面也优于 840D; 价格方面,GNC60 数控系统已实现软硬件的本土化采购和开发,同等功能配置售价显著低 于西门子 840D。 2018-2022 年,公司数控业务的销售收入从 194.18 万元增长至 414.58 百万元,总体金 额较小,系公司此前主要将数控系统搭配整机出售,随着公司数控系统产品市场策略调整, 预计数控系统外售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类型全面,规格型号丰富。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关键部件直接决定 了高端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盈利能力。公司关键功能部件主要为自主生产,包 括不同规格型号的力矩电机、主轴电机、伺服电机、电主轴、转台、铣头、激光干涉仪、激 光对刀仪、无线测头、激光尺、编码器等,且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导轨、丝杠、轴承等 零部件仍然以对外采购为主。2018-2022 年,公司功能部件业务收入从 326.34 万元增长至 771.06 百万元,随着整机产品的推广逐渐打开市场。
重视售前、中、后服务,售前服务为公司销售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数控机床企业跨国售 前服务成本高、响应速度慢,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大多以直销为主,相对外资拥有更快的响 应速度和更低的服务成本,带来更高的二次购买率。公司的销售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 阶段,售前售后人员掌握的需求信息、产品的改进意见及时向公司研发体系反馈,形成控制 闭环。根据 2023 年中报,公司新签订单中整机复购率约 40%,公司的高复购率表明产品质量 和服务水平得到老客户认可。 售前阶段:公司售前技术团队包括曾服务于航空、航天、机床领域的诸多行业骨干人才, 通过售前技术支撑,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定制化加工方案和试加工及交钥匙工 程,以促进订单成交;同时通过对用户需求信息的积累与分析,掌握前沿市场需求,促 进产品根据用户需求、用户工艺不断优化提升,实现产品的良性迭代升级。2020 年,公 司为客户提供样件加工及方案 500 余例,提供售前服务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86.69%,即绝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有售前服务的介入,公司工艺技术输出能力极大地提升 了客户黏性,售前服务为订单成交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售中阶段:公司掌握数控系统的完整知识产权,能够最大程度地向客户开放系统功能, 支持个性化配置调整; 售后阶段:采用工程师个人责任制,每个客户均配备专门对应的售后工程师,针对客户 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快速响应、成本可控的售后解决方案。 公司的售前拥有由曾服务于航空、航天、机床等领域的行业精英组成的售前技术团队。
客户端:客户资源优质,客户结构趋于多元化。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产品已在航天科 工、航天科技、航发集团、航空工业四大航空航天集团所属 30 余家用户单位普遍的使用,同 时,公司积极拓展下游不同行业的客户,与中船重工、中科院、株洲钻石、无锡透平、秦川 机床、威力传动、广西玉柴、科华控股蠡湖股份恒锋工具双飞股份航亚科技、格劳 博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据公司公告,2023 年上半年,公司与黎阳国际、三 角防务等新客户首次建立合作,形成广泛的客户基础。根据公司公告,2020-2023 年一季度, 公司终端客户数量分别为 148 个、168 个、218 个、81 个,其中非航空航天领域客户数量为 117 个、119 个、159 个、60 个,呈显著增长态势。
下游应用:军用、民用并重发展,驱动公司长期成长。 1)立足航空航天领域:2008 年以来,考虑到国家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战略需要以及其较 高的技术要求,公司集中资源聚焦航空航天领域,2018-2020 年航空航天收入占比在 34%-52% 之间波动。根据公司公开投资者交流纪要,公司参与了第一台 C919 发动机生产制造,提供的 多款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主要用于 C919 大飞机发动机的叶盘等 零部件的试制生产; 2022 年公司推出 KTM120 卧式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首推即与飞机起落 架生产厂商建立合作; 2)向民用领域开拓:随着公司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公司产品正向精密模具、汽车、清 洁能源、工程机械等多领域拓展。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18-2020 年,能源领域收入占比 从 0.39%提升至 7.61%,兵船核电收入占比从 2.04%提升至 5.20%。根据公司 2023 年中报, 2023 年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速 93.08%,其中国内新签订单中,航空航天占比为 62.14%, 兵船核电占比逐步提升至 7.93%,能源占比提升至 8.58%;航空航天领域新签订单同比增 速 71.77%,汽车领域新增订单同比增速 294%;能源领域与我国制冷行业和风机行业重点骨 干企业重庆通用工业公司首次建立合作关系。
多元化销售渠道开拓海外市场,出口订单增速显著。2022 年公司拓展海外销售渠道,组 建专业团队对海外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随着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应用验证,获得了海外客 户的认可,新增订单量持续增加。依据公司公告,2022 年公司新增海外订单过亿元,2023 年 上半年海外订单同比增长 450.21%。
定增募资扩产,优化产能布局。公司新接订单饱满,产能瓶颈相对突出,限制公司在军 工、民用等领域的进一步拓展。2023 年 2 月,公司发布定增预案,目标融资不超过 6 亿元, 主要包含三个项目。随着公司产能释放叠加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业绩有望步入快速成长 通道。 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智能制造项目。实施地点为大连,预计投资总额 3.29 亿元,规划新 增产能 440 台,达产后预计年产能达到 945 台,预计 2027~2028 年达产。 系列化五轴卧式加工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实施地点为沈阳,预计投资总额 1.3 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9000 万。项目规划新建产能 62 台机床的生产线,投产产品为五 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翻板铣加工中心。 高端机床和新功能部件及创新设备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实施地点为银川,预计投资 总额 1.47 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9600 万元。项目规划实现电主轴和德创系列卧式铣车 复合加工中心规模化生产,规划产能电主轴 1295 支,德创系列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 90 台套。
定增扩产电主轴,发力功能部件市场。1)电主轴是高性能数字控制机床核心部件之一:主轴 是机床上带动工件或刀具旋转从而实现机床切削加工的核心部件,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和影 响机床的品质、性能、工作效率及运行稳定性。电主轴作为新兴技术,将电机与主轴从结构 上融为一体,具备转速高、精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等优势,电主轴取代传统机械主轴已 成为重要发展趋势;2)电主轴市场空间较大:根据昊志机电年报,2018 年昊志机电主轴营 收为 3.3 亿元,国内市占率约 8%,以此估算 2018 年国内电主轴市场约 41.25 亿元。2018 年 我国数字控制机床市场规模为 3388.9 亿元,电主轴市场占总体规模约 1.2%。参考科德数控招股 说明书假设,2020 年数字控制机床市场按 3000 亿元预估,电主轴市场规模约 36 亿元。3)定增 募资,发力核心部件电主轴。截至 2022 年末,电主轴产量接近 350 支,产能利用率达到 90%, 后期为匹配五轴机床释放的产能,公司定增扩产电主轴,规划产能提升至 1295 支,其中自供 1095 支,对外销售 200 支。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